识别柴烧天然灰釉的技巧,柴烧天然落灰,坭兴陶釉面的形成,柴烧上釉与不上釉的区别
柴烧作品作品可分上釉(底釉)与不上釉(自然釉)两大类,上釉的作品,是事先施釉后经过柴烧而形成,这类釉面具有一定的规整性、均齐性;而不上釉(自然釉)的柴烧,是不需要上任何釉料,靠木材燃烧后产生的木灰,随机自然飘落在坯体上,经明火祼烧,自然形成釉面。这类釉面因窑内的位置、迎火与背火面、温度差异,而形成是自然、非规整、非对称的釉面。
下文我们将从同一个杯型,上釉与不上釉的柴烧作品来对比分析。
首先我们先看上釉的柴烧,下面3张图分别为同一个杯的正面、侧面和背面。
上釉的柴烧,主要表现的是釉料在经过柴烧后的呈现。因它是人工施釉,所以釉面就存在一定的规整性、均齐性。
通常背火面,因为木灰和热量随着火焰从投柴孔流向烟囱,所以背火面一般落灰就会比受火面要少得很多,所以形成背火面的釉面应比受火面要少得很多。
我们再来看一个不上釉的柴烧,下面6张图均为同一个杯:
因为有受火面,所以杯口内沿也形成釉面,但背火面杯口内沿因没有受到落灰的眷顾,无法形成釉面。
落灰自然随机飘落,因不同窑位落灰的数量也不同,所以形成的面积都不一样。另外烧窑过程每个阶段气氛不同,釉面的色彩也不一样。釉面的变化需要时间,所以每个层次过渡会很自然。
上图为府拍,杯内因受火面的落灰比背火面要多,所以形成的自然釉面的面积要多,要大。
从侧面看,从受火面到背火面(上图中从左到右),釉面也在逐渐减少。
上图为背面,因有背火,所以落灰就会相对从受火面少得较多,形成的釉面也很少。同时也因温度比受火面要低,落灰熔入坯体的程度也低,所以釉面的光滑度也没有受火面要油亮。
上图为底部,落灰要想依附在坯体上,一定要有支撑,因为落灰也有一定的重量,底部向内弯,落灰没有支撑,无法在底部形成釉面。这一点又是识别天然灰釉技巧之一。
我们再来看它们直接的对比图:
综上所述的识别天然灰釉技巧,就是根据柴烧存在的受(向)火面和背火面,落灰飘附在陶坯上数量、面积就存在差异,从而导致自然形成的天然灰釉的面积、厚度、色彩的变化。不知朋友您是否看明白没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