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钦州坭兴陶在历史上曾经被称为“宜兴陶”?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张凯的研究,她认为可能是源于胡老六年轻时候在江苏宜兴当过兵,受到宜兴陶的影响。其根据是《景德镇陶瓷》第二卷说:“相传他当过兵,曾在江苏宜兴驻屯过,学习过紫砂陶的生产技术,回乡后用含氧化铁的红色黏土制作小烟具,尔后经过工艺匠师不断改进,应用范围不断扩大,烟具之外,又出现了茶具、花瓶、笔插等日用、欣赏物品。”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。
此后,陶艺人不断改良钦江两岸软硬陶土,扩大坭兴陶品种,使其扩至花瓶、茶具、鼎炉等日用品和陈设品类,广受各地客商和消费者欢迎。依上而知,坭兴陶的传统烧制工艺虽与传统缸瓦烧制工艺同出一窑,但二者之别在于东泥、西泥的混合比例不同,练泥的精细程度不同,以及不掺沙、不饰釉、施雕刻、需打磨、需抛光等工艺上。自清光绪年间设钦州道署后,官员、商人来往增多,坭兴陶被这些来往钦州的官员、商人带至省外,或珍藏、或送亲友,给坭兴陶成为“官窑”提供了机遇。
据《钦县县志》记载:“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),李象辰来钦做官,曾由官家开设坭兴习研艺所,在其产品的底部有钦州官窑小方印。”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就收藏一官窑款坭兴陶,在民间收藏中也的确见到不少官窑器。然而,这些底部铃有“钦州官窑”篆书阳文小方印字样的坭兴陶,实质上与其他陶瓷“官窑”不同,并没有自己的窑口,而是采用器形定制和代烧方式来烧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