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
约在一万年前,钦州地区就有人类居住。20世纪50年钦州发现了红泥岭遗址、上洋角遗址及雷庙岭遗址,出土了古九服之一古代分的砂周片,属新石器时代进物。20世纪70年代在丽服以外之地为九服其封国区石器遗址、犀牛角芭蕉墩遗址出土石铲、石斧、石磨盘石下城离百旋最远的称潜服片等约为公元前2500年的历史遗物。此外在一些进址中还有陶纺轮等制陶工具。20世纪80年代,在今钦北区大寺镇那地表业发观了些火候较高的夹沙陶片。据鉴定,该遗址应属新石器时期的遗存。可见,史前时期的钦州就有红陶黑陶、夹砂陶等陶器。随后的夏、商、周时期,钦州制陶已经很普遍。现今的钦州市,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进程。五帝时期,包括广西广东、海南等在内的整个岭南地区,尚未纳入舜帝时期所划分的十二州范围。夏禹治水后,中国划为九州,而整个岭南仍在荆、扬州界外,未入九州之内。约公元前1700年商朝建立,开始把钦州定为南越,令南越各族首领进贡地方特产,这是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区在经济领域内往来的开始。约公元前1100年,周武王把南越定为藩服。从此仍处于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的岭南餖成为周的附属地。这就是坭兴陶称为越陶的缘故。
秦始皇统一中原后,置南海郡、桂林郡、象郡。钦州属象郡管辖。汉朝时,这里属交州合浦郡合浦县管辖。钦州作为州一级的建制始于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(523),时称之为安州。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八年(598),安州改名为钦州,取“钦顺之义”,此为钦州最早得名。1977-1981年间,广西区文物工作队先后在今钦南区久隆镇上东坝村北200米处的安州古城址实地勘察,采集到鎏金小佛像、莲花瓣瓦当、席纹陶片、绳纹等其中大多数被考证为隋唐时时期的遗存:又在今铁南区久隆镇境内,发掘出宁氏族人的南朝至隋唐墓葬7座,共出土陪葬品青釉碗陶器41件。器型主要有碗、碟、钵、杯、瓶、罐唾壶、提梁壶等。青瓷碗、杯等器型,胎体厚重,敞口、小假圈足,釉色肥厚,轻重泛黄,细开片纹、易脱落、实施护胎衣等;陶器多数为青灰色硬陶、火候较高,少数为软质红陶,火候低,器型有罐、四系罐、钵、釜、带盖小盂等。专家认为这些器物为本地陶瓷工匠设计、烧制。不仅造型合理、施釉均匀,而且火候也掌握得好。这些陶瓷产品与先进的中原地区相比,在产品质量上不相上下,在造型设计上有自己的地方特色。1988年,钦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东场镇西部约5千米的唐池岭上进行文物考察,在唐池岭遗址上发现了大量的陶片和多处古窑址。陶片器有碗、盆、钵、缸、杯、壶等,器物多为白釉,也有弦纹黑陶。纹饰有波浪纹、几何纹、卷叶纹、莲瓣纹等,窑址内发现有成堆尚未出窑的盆、罐、钵的成品,被鉴定为隋唐时期的遗物。由此可见,隋唐时期的钦州已有较大型的烧制陶瓷的作坊,陶瓷技术发展已经相当成熟,物品更加精致。这应该是千年古陶,也就是古安陶能够成为坭兴陶之别称的理由所在。此后,钦州数度更名,唐改为钦州总管府,元改为钦州路,明初改为钦州府,民国年间改为钦县,属广东省钦廉专属所辖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钦州于1951年隶属广西省.归属广东省,1965年再次隶属广西,改称钦州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4年6月28日,经国务院批准,撤销钦州地区,设立地级钦州由此可见,坭兴陶具有多样称谓与钦州市名的更替相随甚密。坭兴陶不仅是钦州文明历史的见证,也是钦州丰厚文化底蕴的体现,是历代艺人聪明才智的结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