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烧制缸瓦为主生产方式,全村居民放弃农耕传统专心于陶业,这种传统基本延续至1997年粗陶停烧。民国时期,全村70户住户均以烧粗陶为业,有简陋的工场和窑口,在村旁钦江的缓坡上建有缸瓦窑5座,用松柴尾为燃料。
当时名气大的陶户有卢翠益、卢业记、颜京兆梁传记等。至1949年,该村事陶弃农者达100多人,年产陶器约1万件,产品主要有各种盆、煲、缸、坛、罐等,产品销往东兴海、安铺、海南及越南芒街西贡(今胡志明市)等地。总之,隋唐宁道务墓碑、宋代城砖以及钦州城东平銘志基移道享史刺心村、久隆镇、安州古城遗址出土的古陶器说明:钦州陶器的烧制技艺精湛,并不断发展演化,直至出现了更为精美的坭兴陶器。坭兴陶是钦州制陶技艺的飞跃。
《钦县县志陶冶篇》记载的“自咸同来,开设宜兴,多附斯窑代烧”情况,说明两个问题。一是坭兴陶传承至咸丰、同治年间依旧没有自己的窑口,依旧采用附缸瓦窑代烧的史实;二是坭兴陶与宜兴陶之间的联系。依据《钦县县志》记载,最早的烧制坭兴器的人是清代咸丰年间的胡老六。他用钦江优质的东泥、西泥,按比例混合烧制精细的吸烟小坭器、坭偶,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坭兴陶。